云南乳扇好吃吗?
本人在昆明长大,乳扇这个东西,我小时候并不喜欢。 那时候住在郊区农村,离城里很近,但来往还要坐公交车。我记得很清楚的是,每次过红绿灯的时候,总会看到对面马路边上有个小摊子,上面支一口大锅,锅里煮着乳白色液汁的豆制品,旁边有风扇,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大约十多岁的孩子正在忙着制作,很多顾客骑着自行车过来买,有时也看见附近的饭店老板娘来买了拿去给客人吃。
这应该就是做乳扇的过程了——把豆浆烧开放凉后加入酸水(不知道是不是酸奶),用布滤出结块,放在晒床上晾干就成。不过我后来观察发现他们的制作工艺和我奶奶以前做的有所不同,现在应该更先进一点吧。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地方,到了外地读书。每回想到这个零食时,就会想起家乡,想起童年。于是这种小小的食物就有了特殊的情感和味道。好像那种淡淡奶香气息中,夹杂着青草的香味儿,还有记忆中母亲的味道。
再次回到昆明工作后,有一次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时说到乳扇,我说这玩意儿城里好像没得卖,想买还得去郊县。朋友笑着说道:“网上就有卖的呀!” 然后他就给我发来链接…… 我当时震惊了,原来这东西早就进入网络时代了嘛!还分什么城市农村啊……
后来,我又在某次聚会上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:有一位朋友说她在泰国,怎么怎么买到一种类似乳扇的东西,问我们知不知道这种食物的由来。我们都不知道,于是她就给我们讲了她所知道的故事——据说是在清光绪年间,普洱府有一回闹饥荒,百姓纷纷饿死,只有孟连傣族村寨安然无恙,原因正是村民们采来野生的芭蕉,并用其树皮糊口,以抵御饥饿。
其实说来也不难理解,傣族属于热带少数民族,历来以种植业为主,兼营捕鱼及林业,而茶、糖等手工业则是近代才发展的。他们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也能很好地适应自然,发展其他产业,维持生计。 而我们所熟悉的农作物,大多是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,比如水稻、玉米、土豆等等。这些农作物的传播过程中,一定也会传入相关的饮食文化。所以,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:外国的乳制品(比如土豆)进入了中国,被当地人民食用之后,再传回云南,与本地的食物相融合,最终形成了如今这种风味独特的乳扇。